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石油:加快打造能源化工领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7-04 14:11:2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发展问题,立足全球能源治理新格局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能源领域转型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作为国有能源化工领域骨干企业,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做好能源安全“压舱石”,坚定不移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引加快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近年来,中国石油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打造能源化工领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1、深化“人才强企” 提升创新环境

中国石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努力打造有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坚持党的领导,推动人才工作实现整体跃升。2021年以来,中国石油党组突出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纳入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谋划,把人才强企确立为四大战略举措之首组织推动。先后印发《人才强企工程行动方案》等文件,提出系统实施重点人才项目、大力推动“双碳”“双新”人才培育专项行动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推动人才工作由战略谋划向战略实施迈进。

强化人才支撑,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理念。通过人才强企工程专项部署,举办人才强企“推进年”等专题活动,广泛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严格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分层分类确定联系服务专家范围,建立一对一直接联系服务关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超前谋划人才战略储备,确保人才队伍有序接替。

优化人才平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以国家“3+N”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为契机,充分借助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承载地优势,积极建设北京数智研究院、上海新材料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整合全球先进技术、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大庆油田、兰州石化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重点,支持企业建立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立综合型人才宣传平台,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2、聚焦“高精尖缺” 加强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国石油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分类施策,加快打造能源化工领域战略科技人才队伍。

聚焦培养战略科学家。围绕油气能源传统优势领域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重点发现遴选一批视野开阔、具有前瞻判断力和跨学科理解能力的战略科学家培养人选,适时动态调整,形成梯次接续力量。按照战略科学家成长规律,“一人一策”制定培养方案,优先支持领衔重大科研项目。在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支持培养人选统筹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实施重点人才培育计划,推荐参与集团公司战略规划与决策,组织开展学术技术交流,配备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给予充足科研经费保障。选派中高层级专家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前沿技术、国际化思维交流培训。对于考核业绩优秀、贡献特别突出的培养人选,纳入战略科技人才培养范畴。鼓励企业围绕主干领域和新兴领域建设由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并配备一定服务保障人员。今年,由程杰成院士领衔的大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研发团队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加强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出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遴选优秀青年人才担纲领衔企业级科研项目,到科研机构、知名院校深造进修,到行业头部企业学习,实现科研与生产双向交流锻炼。加大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支持力度,出台《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针对多领域创新需求,统筹优化导师资源配置、强化博士后招收管理、细化保障政策措施、提升工作站建设质量。

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加强改革试点系统谋划,挂牌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共建合作关系。选优配强企业导师,安排企业中高级专家作为联合培养导师,与浙江大学共同举办企业导师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履职能力。依托公司现有科研与教育培训资源,为工程硕博士搭建一线实践培养平台,使工程硕博士投入生产实践一线,深入真环境、研究真问题。

3、坚持“生聚理用” 完善发展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石油围绕人才队伍发展工作,持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生聚理用”人才发展机制。

立足“生才有道”,推动人才队伍培养开发。坚持“四个面向”,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组织开展专家进修、学术研修活动。聚焦业务场景下关键任务目标,实行导师一对一指导、课程自主选择等重点举措,提升科技人才在专业内的深度和领域内的广度。建立人才培养需求分析、跟踪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前瞻性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和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优先培养核心人才、重点培养骨干人才、抓紧培养紧缺人才、超前培养后备人才。

着眼“聚才有力”,强化高水平人才吸引力度。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技术合作、项目聘用等方式,柔性用活外部智力资源,以项目为载体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管理规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政策倾斜力度,对重点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在护照签证、户籍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落实相关待遇。

力求“理才有方”,健全各类人才评价标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优化完善职称申报条件、量化评价标准,为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突出人才专业功底,取消参评人员毕业年限要求,更加强调本专业从业年限。推行“代表作”制度,将专利成果、项目报告等视同论文论著参与评价,多维度考察学术技术水平。探索建立“与人均劳效挂钩、分级分类测算”的职称指标动态调控机制。

突出“用才有效”,拓展科技人才发展空间。大力推进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改革,出台《完善人才成长通道建设的意见》,构建纵向晋升顺畅、横向流动有序的人才队伍职业发展通道,鼓励科技人才潜心从事科技研发,心无旁骛开展技术工作。主动吸引内部人才加入专业技术序列,突出业绩贡献导向,让有贡献的人才实现“名利双收”,有力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

打造能源化工领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征途已开启,中国石油将以纵深推进人才强企工程为抓手,坚持不懈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制度优势和人才工作品牌,为高质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积极贡献!

 
 
 上一篇:《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
 下一篇:《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细化版解读来了!